开拓思路  兼收并蓄  成就客户  合作共赢
咨询热线:
0472-6970892

纵深推进 多点突破——石拐区全面深化改革谱写巨变华章

379


近年来,石拐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和包头市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生态立区、科学发展、创新驱动、富民兴区”发展定位和“一轴三核联动发展、生态隔离科学转型”发展路径,以资源枯竭型地区转型发展为主线,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攻坚克难、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坚守三条底线,促进“五化”协同,不断提高改革精确发力和精准落地能力,推出了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改革举措,党的建设全面强化、经济社会稳中向好、生态持续好转、民生有效改善、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丰硕成果,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呈现蹄疾步稳、纵深推进、多点突破的良好局面。


布局 牢把改革正确航向

石拐区委坚持抓大事、议大事、谋大事。先后召开2次领导小组会议、17次专项小组会议、3次改革办主任会议研究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重新调整了各专项小组设置,制定出台了《石拐区全面深化改革重要举措实施规划(2014-2020年)》、《石拐区2016年全面深化改革重点任务及分工方案》,形成总台账、年度台账和试点台账管理模式,增强改革的系统性和协调性。区委主要领导亲自抓部署、抓方案、抓协调、抓督查,31次作出关于深化改革工作重要批示,要求认真抓好上级改革任务和自行开展的改革任务,确保各项改革举措都能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实际效果。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结合实际,出台了信息调研、督查落实、文件报审、考核评价等制度,形成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改革运行体系。2016年以来,对全区53个地区、部门单位落实改革任务情况进行实地督查和业务指导,并对重点改革任务专项督查16次,有力推动了改革任务落实;向上级报送改革信息30余篇,市级以上新闻媒体发表改革成果50余篇,区本级刊发各类改革动态40期,在全区营造全面深化改革的良好氛围;加强规范改革方案报审工作,截至目前共报备文件67件。


 2016年石拐区确定六大领域改革任务141项,重点改革任务126项,其中承接上级改革任务102项,自行开展的改革任务24项;确定先行先试改革任务15项,其中承接上级改革试点任务6项(国家级试点2个,自治区级试点2个,包头市级试点2个),自行开展的改革试点任务9项,截至目前,已完成66项改革任务,75项改革任务正在推进,共形成各类改革成果122个。


突破 试点工作全面铺开

“智慧城市”开启美好生活

以列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为契机,加快推进“智慧石拐”建设。截至目前,完成投资5亿元,委托清华大学开展全方位规划设计,明确了发展路径,启动了云计算、平安城市、地理信息、智慧交通、智慧旅游等14个试点建设项目,智慧城市整体框架初步构建。全区布设光纤1400公里,实现全区光网全覆盖、人口集中区4G信号全覆盖、喜桂图新区“三网融合”。建成了自治区一流的智慧城市综合管理中心,实现“大数据、大协同、大应用”管理。平安监控视频实现无缝覆盖,为构建“平安石拐”奠定夯实基础。率先开展多个国家863主题项目研究实验和示范应用,构建智慧多元的交通应用体系。综合地下管廊开始建设,建立500公里地下管网三维模型,自主完成全域精细地理测绘和精细三维扫描,完整构建了基础地理数据库和地理信息共享平台,成为自治区唯一能够开展全域数字化资源管理、三维化城市管理和产业化应用的地区。

跨部门综合执法改革打破多头执法壁垒

为全面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构建权责统一、阳光透明、规范高效的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石拐区在食品药品安全、工商质检、商务流通、农牧林水、城市管理、城乡规划管理、矿产资源、环境保护、交通管理、市场管理、旅游观光等领域推进跨地区跨部门综合执法。目前,制定完成《石拐区关于推进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意见》,进一步理清执法职能,规范机构建设,下沉执法人员,提高综合行政执法能力。随着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石拐区将逐步建立起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独具特色的行政执法体制,为全市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提供鲜活的借鉴样本。

大数据产业蓬勃发展

石拐区抢抓历史机遇,将大数据产业作为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新引擎。11月7日,石拐区在包头市大数据产业推介会上,对云计算中心、大数据产业园云服务平台、创业创新大数据服务平台、全域旅游大数据服务平台、蒙中药材产业链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城市精准管理与一站式公共服务大数据综合平台、医疗健康大数据平台、建筑物大数据应用平台、高端制造大数据协同平台、三维地理信息大数据应用平台等“一个中心、九个平台”进行重点推介。目前,投资2亿元建成4.9万平方米的包头市大数据产业园,开展智慧政务科学决策、大数据智能分析、智能制造深度体验、智慧医疗健康指导等内容策划及空间布局设计,在创业创新、协同制造、县域金融等8个方面先行先试,成为全市人民了解大数据产业发展和创新应用成果的新地标。注册成立了健康大数据公司,进一步整合区域卫生、医疗及健康资源,打造自治区首个健康管理大数据平台,向外对接自治区各大医院,向内服务全区居民,实现网上挂号、分级转诊、医疗咨询、远程问诊、健康管理、移动导医等功能,切实方便了百姓就医。与浙江大华技术股份公司签订智慧城市大数据产业应用合作协议,通过PPP模式,探索大数据产业对城市精细化管理、民生精准化服务、产业生态化构建等方面应用。内蒙古网络协同云制造平台、大宗畜产品交易所线上运营、绿金在线、中国矿业网等互联网交易平台相继落户,建成自治区首家村级网购服务站暨石拐区农村电商交易平台,有力带动了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壮大。下一步,石拐区将抢抓自治区打造“我国北方大数据中心和云计算产业基地”机遇,把大数据产业作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深入发掘大数据产业应用优势,高起点、高标准完成包头大数据产业园建设,积极做好招商引智,吸纳一批有资质、有实力的优秀企业和专业人才、专业团队入驻园区,建设包头市大数据产业“一平台、四基地”园区,围绕商用、政用、民用做好大数据开发和社会化应用,全面提升城市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打造大数据产业集聚地和“互联网+”创新创业示范区。

县域金融工程试点助推地区经济转型发展

石拐区于2016年3月列入自治区级县域金融工程改革试点区,创新运用金融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充分发挥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引领作用,着力构建以依靠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和民间金融市场等为主的融资格局,有效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难题,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目前,已制定完成《县域金融工程计划实施方案》,并出台多项系列优惠政策,支持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推动企业登陆“新三板”。内蒙古股权交易中心包头办事处已落户石拐区,一站式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搭建完成。对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成功挂牌的企业,政府给予辅导费及50%的挂牌费补贴,并且由石拐区政府控股的融资性担保公司提供担保。对内蒙古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并转板成功的企业,在享受市政府补贴政策的基础上继续给予奖励和政策扶持。与内蒙古银行签订了“助保贷”合作协议,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实现县域资源有机整合,切实提高县域金融主体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推动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下一步,石拐区将借助自治区县域金融工程试点,推动国家中小企业互联网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内蒙古金融资产交易中心落户该区,打造“资本创新小镇”和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

创新 改革工作亮点纷呈

智慧就业服务百姓

为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石拐区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信息系统,依托石拐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融合现代就业服务理念,相继开发了就业信息智能查询、招聘岗位视频浏览、就业数据统计分析、失业关怀和岗位预定等系统,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就业大数据和移动APP技术的开发,利用三维空间实地浏览就业环境,移动智能终端填报简历,用人单位利用岗位发布系统、智能查询系统和视频浏览系统,快速发布招聘信息、查询人才、预约面试。目前6740名求职者和586家企业实现网上求职招聘。智慧就业的到来,使就业者在石拐区随时随地轻松就业。

智慧创业畅想未来

石拐区列入国家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名单后,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把招才引智作为推动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环境、宽敞的城区空间等优势,积极培育“双创”沃土,采取“有核心、无边界”布局理念,规划“梦创小镇”面积10平方公里,建设创业孵化区、创客社区、投融资区、物流园区四大区域,举全区之力打造“智慧石拐·梦创小镇”。“梦创小镇”自建设以来,就吸引了诸多创业者的目光,截至目前,已有27家企业成功入驻,扶持大众自主创业27人,带动就业213人。通过承办内蒙古第三届“喜桂图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吸引各类人才来该区创业兴业,掀起了创业热潮,奠定起“梦创小镇”基石。

智慧医疗贴近民生

石拐区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积极探路“智慧医疗+传统养生+医养结合”新模式,全面推进健康石拐建设,让群众享受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智慧医疗”搭建健康新平台。为7个村卫生室配备健康一体机,并与“鹿城健康365”微信平台积极对接,开通鹿城365微信平台。与包医一附院签订了医联体协议,开展预约诊疗、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候诊提醒、专家坐诊、远程会诊等项目,实现基层卫生机构与专业卫生机构之间的业务协同服务。建立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支持第三方机构构建医学影像、健康档案、检验报告、电子病历等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平台,逐步建立从三级医院医疗数据共享交换到基层医疗机构的标准体系。利用移动互联网提供在线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便捷服务,实现医疗信息化、就诊便捷化。传统医学探索养生新途径。投资13万元在吉忽伦图苏木和五当召镇建成2家中蒙医馆,满足基层群众对中蒙医药服务的需求。恢复五当召蒙藏医药馆,传承济世精神,开展中蒙医线上精品课程培训,满足群众养生保健、舒缓情志的需求,并把蒙藏医药馆打造为公益性的医疗机构,更好地为各族群众及游客提供蒙藏医药服务。积极发挥蒙藏医药学的重要作用,推动预防疾病、养生保健、康复医疗、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中医养生新途径。“医养结合”开启养老新模式。建立健全公办和民办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机制,争取项目资金1860万元,在喜桂图新区建立老年康复医院,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利用“医养一体化”的发展模式,集医疗、康复、养生、养老等为一体,将养老机构和医院的功能相结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使群众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流动党员中心户增强党组织凝聚力

近年来,石拐区立足实际,创新举措,推行“流动党员中心户”服务管理模式,有效破解流动党员服务管理难题。科学分组,精选“中心户”。在流动党员相对比较集中、便于开展组织生活的区域设立“流动党员中心户”,每个中心户负责联系3-10名流动党员,形成“党支部—流动党员中心户—流动党员”相互联动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新模式。截至目前,全区共设立45个“中心户”,做到流动党员学习教育“全覆盖”,增强了党组织凝聚力。精心组织,争当“领头雁”。通过每月到“中心户”家中集中学习议事,各“中心户”组建微信群,随时发布通知公告等方式畅通党组织与党员群众的联系渠道,推动组织生活常态化。截至目前,各“中心户”共组织集中学习议事200余次,发送网络学习内容2600余篇,提出合理化意见建议65条,调动了党员参与党组织事务的热情。辐射带动,打造惠民服务链。将各“中心户”确定为便民服务代办点,“中心户”各成员分别联系本嘎查村社区3-5户外出人员,及时传达最新动态信息,收集外出人员需求信息,帮助集中代办党员群众社会事务,学习教育开展以来,45个“中心户”共向党员群众转载宣传地区时事动态、政策信息1200余条,帮助外出党员群众代办事项300余件,拉近了流动党员距离。发挥优势,挖掘“中心户”反哺家乡潜力。充分挖掘“中心户”见识多、人脉广、资金足等优势,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引资、投资。目前,“中心户”及成员回乡创办各类合作社23个,帮助引进苏宁易购电子商务服务站8个,村民的热情被点燃了,形成同拉一套车,共唱一台戏良好格局。建章立制,搭起“保护伞”。为保障“流动党员中心户”服务管理模式长期有效履行职责,发挥作用,建立了党支部委员联系“中心户”、“中心户”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等工作制度、“中心户”反馈事项限时办结制度、运行保障机制等一系列制度机制,激发了干部精气神。

一机双系统惠及百姓

今年以来,石拐区全面深化国地税体制改革,进一步整合办税资源,打破部门界限和业务界限,合作开发“一机双系统”,将原国税、地税两个办税服务厅整合升级为国地税联合办税服务厅,共驻石拐区市民大厅。联合办税服务大厅以打造“全职能”岗位、培养“全能型”人才、落实“一窗式”模式为目标,对大厅前台所有岗位进行合并,将原有各类窗口统一调整为“综合受理窗口”。通过统筹推进“互联网+税务”行动计划,升级网络系统,分配调整税务窗口人员权限,实现在一台计算机上为纳税人办理两家业务,由此前的国税“一窗式”拓展到国地税业务“一站式”服务。目前,已顺利为纳税人办理了税务登记、发票领用、发票代开、缴款书开具等6大类18项业务。单笔业务平均办理时间由8分钟缩短到4分钟,将纳税人办税时间缩短了一半,实现进一家门,办两家税。

店价成本优势扩大

随着《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有关事宜的通知》文件出台,石拐区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在自治区电力多边交易的基础上,积极申报自治区特色用电试点园区。目前,已与两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拟在两个项目投产后采取自备模式直接供电。同时,组建包头市石源博能售电有限公司,开展售电业务经营、电力需求侧管理、综合节能技术开发、所辖区微电网的电力交易和调度等,为园区企业提供优质价廉的供电服务。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将有更多用电企业享受到改革红利。

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石拐区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理念,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后劲,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健康发展,促进了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社会全面转型。挖掘五当召旅游资源,创建5A级旅游景区。将五当召5A级景区创建作为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总投资20.4亿元,开展基础设施和重点文物、庙宇保护恢复及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在传统景区开发建设的基础上,增加佛教文化和生态建设要素,围绕五当召国家森林公园、五当召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发建设,着力打造包头区域性文化旅游休闲度假胜地。近两年,累计投资3亿多元,完成了景区内环道路、桥梁、广场、停车场等设施建设,建成了游客服务中心、消防站、燃气站等配套设施和祈福广场、涤心莲池、经幡广场、鹰衔经冠、玛尼石塔、玛尼墙等沿线景观,安装了标识标牌导视系统。投入12.6亿元,建成包石一级公路、石五二级公路旅游大通道,前往旅游景区更加便捷。下一步,围绕“一核、两点、三环、四线”持续推进五当召景区文化旅游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庚毗沟至敖包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提升观光旅游体验和接待服务能力,争取正式挂牌5A级旅游景区。依托工业遗存,打造大青山影视基地。石拐区依矿而建、缘煤而兴,作为老工业矿区,涵盖了近百年的历史,各时期的建筑遗址遗迹保存完整,大量的工业遗存,为石拐建立大青山影视基地提供了丰厚的基础。2015年,石拐区与北京电影学院签订了“包头—北影影视文化产业基地战略合作协议”,按照规划,大青山影视基地核心区为5.68平方公里区域,启动建设总投资30亿元涵盖老工业区、五当沟、白狐沟等连片工业、民居遗存,将建“百年中国建筑群落区”、“武戏区”、“军事体验娱乐”等13个功能相对独立的组团功能区,着力构建以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为主线,打造集影视拍摄、影视数字生产、影视旅游、情景体验于一体的影视文化旅游休闲产业综合体。今年,通过宣传推介,自治区成立70周年献礼片《北方大地》等影视剧相继在基地取景拍摄。近年来,《骑士荣誉》《立春》《守候》《天亮了》《自行车》等多部影视片,先后在石拐拍摄。下一步,以影视科技数字创意及影视大数据服务为先导,创建影视大数据中心、中国电影工程大学、电影工程师培训及认证中心。发展通航产业,旅游业插上腾飞翅膀。日前,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批复核准石拐区新建通用机场项目。石拐区通用航空产业园区项目总投资35.52亿元,分三期占地5600亩。东、西两区分别规划建设五当召通用机场及配套设施,研发、制造、生产固定翼飞机、直升机、无人机以及零部件,国家航空体育项目基地、航空水世界项目、航空工业飞机配件、整机组装生产等配套项目,开展航空旅游,航空体育、通航作业、通航飞行服务、飞机托管、服务维修、航空救援、通航快递、航空物流、飞行驾照培训、职业技能教学、无人机培训和领证、影视航拍、VR体验、通航小镇等项目。成立滑翔机和飞行俱乐部,组织国内外滑翔机爱好者进行体验飞行、比赛,开展飞行驾照培训、教学;待时机成熟后,开展包括热气球、空中观光、滑翔伞、动力伞、三角翼等航空旅游体验、观光飞行等项目。随着项目推进,将形成通用飞行服务、私人休闲娱乐飞行服务、飞机托管服务维修、零部件供应等通用航空产业链。10月21日,内蒙古通航航空有限公司旗下华翼智航无人机培训中心与石拐区林业局联合打造的包头地区首家“无人机护林大队”成立,通过定期低空勘测和巡视,能准确地分析森林覆盖情况和植被土壤存留情况,为更好地推进林业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标志着石拐区迈进“通航技术+林业生态建设”模式,开启了石拐区林业生态保护的新篇章。下一步,石拐区将抢抓国家加快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机遇,高标准规划建设通用航空产业园项目,完成五当召景区直升飞机停机坪、国家航空体育运动基地及配套设施建设,启动实施空中观光、滑翔伞等航空体验项目,形成通用飞行、私人休闲飞行服务等通用航空产业链,确保2017年7月底建成启用,打造北方地区最具特色的通用航空产业集群,助推城市转型、产业升级。

全域旅游框架初步构建

石拐区紧紧围绕五当召、赵长城、大青山文化影视基地等独特的旅游资源,推进旅游与文化、生态、金融、大数据等产业多元融合发展,依托宗教文化探秘之旅、环品牌景区花卉观光之旅和蒸汽机动态观光之旅三条线路,构建宗教生态文化、影视怀旧穿越体验、航空运动体验和长城历史文化保护、生态休闲运动四个综合旅游服务区,打造“以五当召为龙头,大青山影视基地和通用航空产业为两翼、动态火车观光走廊及城市生态休闲运动产业为补充”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建设包头城市后花园,打造资源枯竭型地区转型发展新引擎。

改革没有止境 转型仍在路上

与全市同步建成更高质量的小康社会,“五区”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推进喜桂图新区主动融入主城,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和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实现“双提升”……“十三五”期间,石拐区将继续全面深化改革,以改革为动力,打造资源枯竭地区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升级版”,加快建设产融结合示范区、智慧文明新城区、绿色发展先行区、产城融合普惠区、和谐宜居幸福区。




文章分类: 地区新闻
website qrcode
联系电话:
0472-6970892
联系地址:内蒙古省包头市青山区稀土路2号通航航空大厦